2018.3.20 / 視界帝國的自然與人造: 媒介、空間與藝術研究方法論
已更新:2018年3月28日
主講:潘律 (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
時間:3月20日(二)13:30-16:30
視界帝國的自然與人造:媒介、空間與藝術研究方法論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of Visual-spatial Empire: Media, Space and Methodologies of Artistic Research
演講主要想通過講者的兩個藝術研究項目《基建禮讚》(2016)以及《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來探討如何從以學術研究的課題和材料出發,運用視覺和表現領域的手段進一步激發和探討材料之間非語言和非邏各斯中心主義式的關聯。換言之,藝術實踐和策展實踐並非研究成果的展示,而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基建禮讚》和《瘴氣、植物、外銷畫》探討的是兩個不同時空的視覺歷史邏輯—前者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始直到今天官方媒體與流行文化對基礎建設設施的「讚美」,後者則試圖從19世紀的廣東外銷畫說起,探討帝國、自然和粵港空間構型的過程--- 這兩個項目都圍繞著自然與人工、去魅與造魅、圖像與景觀、媒介物質和政治美學的論題展開研究。演講希望與聽眾分享項目的研究方法、過程和呈現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關鍵詞:現代性,基建詩學,帝國主義,媒介與空間構型,社會主義與和社會主義
│講者介紹│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她曾在柏林科技大學(2008及2009)和哈佛燕京學社(2011-2012)擔任訪問學者,並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擔任駐場研究員(2016)。著有兩本英語專書 In-Visible Palimpsest: Memory, Space and Modernity in Berlin and Shanghai (Bern: Peter Lang, 2016) 和 Aestheticizing Public Space: Street Visual Politics in East Asian Cities (Bristol and Chicago: Intellect),在學術研究寫作之餘,也積極參與藝術和電影的創作,作品曾在第十屆上海雙年展「城市客廳」單元展出,2016年底,她受邀於德國柏林的 Center for Art and Urbanistics 擔任為期二個月的駐場藝術家。
│建議閱讀文獻│
Brian Larki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42: 327-343, 2013.
Heinrich, Larissa. The Afterlife of Images: Translating the Pathological Bo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urham: Duke UP, 2008.
Mirzoeff, Nicholas. The Right to Look: A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 Durham: Duke UP, 2011.
│ 項目簡介 │
1)《基建禮讚》(2016年,展覽,元項目空間,上海) 本項目對基建的關注脫離了簡單的對於乏味事物的興趣,也並不執著於基建的可見或不可見。作為一種大型技術系統,基礎建設首先提供了生產資料如如能源、水或廢物的運載通道,更進一步則是當代資訊社會的數據流通的物質形式。作為實體的網絡結構,它們決定了其中物質運動的方向和速度。但是本項目還是希望暫且擱置藝術對於與此相關的非物質和推演性現實的著迷,以及當代人類學和媒體研究中對於「新物質主義」的興趣,而是通過特殊時期的歷史圖像以及它們在當代的幽魂,來嘗試解釋物質和能量進入權力結構的變形記。有關基建的論述自然可以參考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而我們發現,大量在解放初期生產的官方視覺圖像也在向這種思想靠攏。建國後的歷史圖像中這個類別的物質形式也在很多宣傳材料中不斷被重復強調,五十及六十年代的《人民畫報》中的各種基建圖像便是這次研究項目的重點關注對像之一。圖像中反覆出現的陰影襯托下的龐大基建結構,以及人的身體和凝視作為基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展現了與通常人們認為基建理應代表的工具理性的反面:基建正在製造,而非驅散魅惑。
如果說基建的「魅」在漢語中隱含一種幽魂式的延續,英語中的enchantment則直指禮讚的另一種主要方式:贊歌。為基建而創作的旋律和音樂不斷重複同一個主題、被吟唱,聽者的身體被它們挑動。而另一方面,正如我們一半戲謔地使用了日本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經典文本《陰翳禮讚》作為項目的標題,項目中的聲音念白企圖混淆歷史、美學、政治和聲音符號的界限,也巧合的映襯了我們對於陰影建築的興趣。簡單的講,這是一次對於基礎建設的政治和詩學的摸索。
2) 《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 雙屏錄像,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深圳) 鴉片戰爭後,駐扎香港的英軍中彌漫著對於南中國地區熱帶濕熱氣候的焦慮與恐懼。19世紀流行的瘴氣理論將瘟疫和空氣、環境與種族聯繫起來,而這些焦慮間接地決定了香港直到今日的階級分化和空間形態。這一時期港英政府開始著力於港島的綠化,香港植物園的建立同時又肩負著為大英帝國博物學科收集整理殖民地植物和自然知識的任務。英國博物學家對於植物的檔案需求促進了外銷畫在歐洲的流行。本作品著眼於梳理殖民地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擴張對於粵港空間與自然形態的影響,也試圖探討在這一框架下東西方文化抑或商貿交流的模式與今日的異同。
│ 講座影片│
Part I:
Part II: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