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系列講座讀書會
【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系列講座讀書會
為使同學能更深入理解此次演講主題,在12月的系列演講舉辦前,分別就三個題目舉辦實體讀書會,由導讀人黃建宏老師、李立鈞老師、王柏偉老師分別為同學們導讀建議閱讀文獻。
建議閱讀文獻|
◎〈斯蒂格勒與後歐洲哲學〉:
Bernard Stiegler, The Magic Skin; or, The Franco-European Accident of Philosophy after Jacques Derrida.
Edmund Husserl, Philosophy a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Man.
時間:2022年11月16日13:00-15:00
地點: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導讀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館長、北藝大藝跨所所長)
◎〈何謂亞洲?一個提問〉:
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以世界為「目的」的中國學。
Gilbert Simondon, Introduction of Individuation in Light of Notions of Form and Information.
時間:2022年11月9日14:00-16:00
地點: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導讀人:李立鈞(北藝大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機器與戰爭〉:
Henri Bergson, Mechanics and Mysticism.
時間:2022年11月30日14:00-16:00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B302教室
導讀人:王柏偉(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因學術版權問題,不提供建議閱讀文獻檔案。但為促進學術討論與交流,讀書會當天備有紙本文章,供現場參閱。
【讀書會】北藝大博班實驗室2022系列演講II

【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
【不相容的思想:遺產及其遞歸】北藝大博班實驗室許煜訪臺系列講座
時間:2022年12月5日、6日、7日,14:00-17: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講題:〈斯蒂格勒與後歐洲哲學〉、〈何謂亞洲?一個提問〉、〈機器與戰爭〉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hqojhwcUHYd1HRGV6
(由於場地座位有限,煩請填寫)
「我不會說新的技術思想必然出自亞洲,而非歐洲,但我相信這類新思想只會出現在思想體系之間的不相容,因為兩者間的不相容造就出思想自身的個體化,同時避開從屬與支配關係。然而歐洲是否對此做好了準備?對我來說,再次闡明今天哲學、技術和地緣政治學之間的關係極為重要,然而今天我們仍然缺乏思考。」(21世紀的控制論 –—《遞歸與偶然》 洛文克訪談許煜)
本期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邀請到許煜教授與我們分享他正在發展中的三個題目:〈斯蒂格勒與後歐洲哲學〉、〈何謂亞洲?一個提問〉、〈機器與戰爭〉。這三個題目不僅延續了過往許煜教授的研究興趣,也同時指向了使這些提問得以成立的思想遺產。然而如同德希達與斯蒂格勒對談時所言,遺產的繼承並非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需要繼承者依照當下的處境,主動地選擇要繼承的部分。我們或許可以將思想承繼的過程視為一種遞歸,其中個別思想者的概念揀選與提煉便是對於遞歸而言不可或缺的偶然性。換言之,我們可以將許煜教授的演講視為一種思想承繼者與思考者的演示:如何在遞歸中增添偶然,以及對於思想遺產的批判性揀選。通過對此一姿態的觀摩,我們得以反身重探之於我們的重要問題:在當代,藝術還意味著什麼?

Artistic Research
藝術創作研究工作坊
111-1博班實驗室與北藝大教師研究社群合辦
時間:2022/11/18 下午1:30-4:30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B302教室
◎工作坊說明:
藝術創作研究(Artistic Research),意指以藝術創作定義及塑造其自身研究框架和實踐標準,將藝術創作及展演本身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進行探究與實踐。本次活動邀請Monash大學的Charity Edwards老師進行線上講座,演講主題圍繞 The Afterlives of Cities相關議題,之後由美術學院劉錫權院長與舞蹈學院陳雅萍副教
授接續帶領藝術創作研究 Artistic Research 議題討論。討論將聚焦不同學門運用方式,探索各種研究模式,以及本校以Artistic Research為知識生產方法的可行性。
◎講師:
Charity Edwards(Monash University: Clayton, Australia)
澳洲Monash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築學系講師和城市研究員,同時也是執業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研究關懷為:全球區域內城市化與氣候變化的破壞性、不平衡和超越人類的影響。並特別關注世界海洋與非中心空間等長期被忽視的空間。近期的研究計劃與關注為:環南極洲海洋日益增長的城市化。

連結 connection
【2022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
No man is an island, 沒有人是孤島
Entire of itself. 全然只是自己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僅是大陸的碎片
A part of the main…….全部的小部分
----By John Donne
16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在他居住的大不列顛島上,寫下了普世的詩句,也是給21世紀人類或更未來的備忘錄。回顧疫情這兩年間,無論個人或是我們的島嶼,都在試圖突破禁錮與孤獨。無論是向過去、向未來、向外、向內、向上還是向下連結,許多人都在企圖找到一個可以連結的對象,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在學術的道路上研究者不可能也不希望是孤島,在各種連結中找到為我們引路的人、事、物,可能是古典但具有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也可能是當代具有連結未來世代的力量。透過直線、虛線、點線、弧線、折線…與萬事萬物產生連結,於是,我們不再是孤島,我們也窺見島嶼以外的世界……
║時間║ 4月至6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WEBEX線上會議室

_間_
【2021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I】
還看不到盡頭的COVID-19對世界已形成根本性影響,無論我們身處何種領域。疫情之下,新舊界限的消逝與誕生,讓界限的型態產生變形、流動與模糊,鬆動邊界的孔隙和移動,亦使主體/客體的異質維度產生交纒。值此危機,正是回返、反思的時刻,如何重探傳統文化的底蘊,挖掘「日常生活」(the everyday)中人類與物質環境的高度關聯,以及肉身(身體)在此歷史脈絡下之情境,是為對當前社會的提問。
「_間_」的提出正是基於前述思考。回歸此字的多義性,開放可在前後各加上一個字的可能,成為指涉某事物的詞彙,亦可單獨視之。如同:日文的ま,或英文的inner,是一種彈性,一條縫隙,一個呼吸的停頓,我們因而能在「之間」的距離意識世間萬物聲響之存在。
║時間║ 11月至12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音樂系一館 101教室

ㄎㄧㄤ Kiang
【2021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
ㄎㄧㄤ,狀聲詞,沒有明確對應的漢字。它模擬硬物打擊頭部的聲音,一般是沒有常識、缺乏邏輯、白痴、瘋子的貶義。作為一個新興流行用語它的意涵不斷微妙地改變著:對於不合常理、邏輯與過度的事物帶有複雜的、幽默的讚審態度,並回應以爽快的發聲口感與身體感。
經歷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人類目前仍處在遲疑未定的狀況。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我們無法以過去合於邏輯的正規想法去應對環境以及生命發生的一切。希望一切如常本身就是最不正常的想法。因此,透過一個猛烈撞擊頭部的動作,發出「ㄎㄧㄤ」的聲音,希望透過其迴盪的巨響以及轟鳴,召喚不合常理、不合時宜、在既定的常規與常識之外種種方法論、創作研究實踐以及思想的激盪可能。
║時間║ 4月至5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美術學院F308教室

精神域的蒙太奇
【2020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I】
蘇聯導演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即將電影蒙太奇發展為一龐雜系統。究極而言,蒙太奇並非是使影像得以形成連續性的方法,而是藉由影像間的辯證與落差,而迫顯出直接觸及意識的「精神—影像」之技術。當辯證發生於二道可見視像間,並化作第三幅不可見之影像時,此即意味著思維僅在瞬間、在速度自身中誕生。
面對著因詞與物的逐漸分離而兀自生長的知識網絡,任何思考似乎難 以抵抗作為其可能條件的學科(discipline)影響。因此,如何翻越此一日漸精密的格狀空間,即是當代所有研究者共同之難題。當思維等 同於影像——且是那僅在腦膜中閃現之間隙,其正要求思想具備著高度的能動性。那麼,我們是否能在既有範疇內部誘發出「認識論之滑移」(epistemological slide)?如同電影中的錯接,概念與概念將意外地對峙、甚至相互摺疊。
本系列講座將以前驅、跨域為理念,尋求著思維—影像之的迸發。透過原創性的思考以回應既有的學科圖表,同時亦試圖對藝術、知識與 思想之外部展開踏查。在此,從書寫到田野,皆須成為對知識建置的 反身式運動。就身處在領域內部的研究者而言,此即意味其必然被迫離境,投入反覆滑移之間,以抵達不斷閃動的精神域(noosphere)之中。
║時間║ 10月至12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現ㄗㄞˋ發ㄕㄥ
【2020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
「現ㄗㄞˋ發ㄕㄥ」,是「現在發聲」、「現在發生」,也是「現再發生」、「現再發聲」多元排列與意義轉換,鼓舞藝術領域的未來學者擁抱研究的勇氣。「發聲—現在」這一概念,「現在」作為存有(being)的動態,作為「顯露」於此時此地,而「發聲」涉及到「如何可能」或「如何存有」的問題,換言之,如何凝聚思考而發出強度、如何發聲成為存有的先決條件,「存有」成為命題,不再理所當然。總而言之,它涉及「發聲即存有」,一種「同時」顯現跟將自身錨定於某處的姿態。
這個策劃試圖引介藝術領域當前研究與創作趨勢,關注新興研究、創作與展演議題、方法論、技術……以及研究者、創作者、展演者或創作本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期望看到個體在其領域的定位與連結,看到現下藝術領域研究者、工作者如何理解與再現自己。
║時間║ 3月至6月
║地點║ 教學大樓C104教室

大師講座
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
【2019 Bernard Stiegler & Yuk Hui 大師系列演講】
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班實驗室、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共同邀請,法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前龐畢度中心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特聘教授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以及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媒體學院講師許煜博士,將於11月1日至11月5日期間訪問臺北與新竹,舉辦「藝術,在21世紀能做什麼?」(What Art Can Do in the XXIst Century?)系列講座。
本次系列活動首場講座於11月1日(五)由貝拿爾•斯蒂格勒以「人類世裡的藝術」(Art in the Anthropocene Era)主講展開,許煜則以「機器與生態學」(Machine and Ecology)為題,一同與台灣各個領域的研究學者與藝術家對話,開啟為期五日的哲學思辯。歡迎藝術界與學術界師生,以及關心「藝術與技術哲學如何面對當前世界」的聽眾前來參與。
║時間║ 11月1日、11月2日、11月4日、11月5日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際書苑大廳

邁向未知之境
【2019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I】
知覺經驗作為特殊的知識型態,迄今仍難以被學術體系捕捉,然而美學理論與藝術性研究的本質無非源自知覺,並進一步探索未曾感知的各種經驗現象。實踐作為研究試圖跨越實踐者與研究者的界線,深入透過身體實踐才能進入的未曾感知之境,然而「什麼樣的實踐不僅是創作更伴隨著知識的生產?」透過甚麼研究方法能將「未知」的經驗與他人共享?
藝術類博士在今天首先解開論文書寫作為畢業唯一門檻的束縛,同時意味著必須承擔起對知識生產的重新思考。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 :「什麼樣的研究必須以創作作為方法論?」這就不僅是關於藝術的問題,而是關於創造性為何的本質探問,因為所有領域的研究無非都是為了邁向未知之境。
║時間║ 9月至12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時空移轉.文化續存
【2019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
遺產化(heritagization)作為人類文明的續存方式之一,藝術與文化歷經時空變換下的傳承、詮釋與再建構,透過論述與建制轉化為當代人的共同資產。其發生、承襲和開創的階段順時流轉,場域因應移變,致使藝術文化的持續性與衍續性在個人、社群、族群、社會、國家、區域與世界等層次上,面臨留存、演化或遺失課題。由此,探問人類藝術文化的時空續存關鍵,思考方法和型態上的研究動能。
本系列講座跨域邀請七位國內外資深學者與青年研究者,共同思考時空移轉下文化藝術的續存問題,各就其理論與實務心得,談論學思歷程與研究方法,藉此和與會的博士階段研究者及指導者進行對話,共同關懷、激盪、發想、討論文化藝術研究的發展與議題。
║時間║ 4月至6月
║地點║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將臨的書寫 -
當代書寫與評論芻議
L'écriture à venir: Encounters between Contemporary Writing and Criticism
或許,我們應更勇敢提出文學的看法。
不只透過寫小說來表現,也不只透過評論已寫成的小說來表現,而是更具體也更勇敢一點,開始試著說明還能怎麼寫小說與寫評論,為什麼時至今日我們還繼續不懈地書寫?
║時 間║ 2018年7月1日(日)
║地 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行政大樓 4 樓校長室
║小說家║ 駱以軍、陳雪、顏忠賢、童偉格、胡淑雯、黃崇凱、張亦絢、賀淑芳、陳栢青、李奕樵
║論述人║ 楊凱麟、潘怡帆、朱嘉漢、蔡琳森、徐明瀚、辜炳達、林運鴻、馬翊航、印卡、湯舒雯

際術:閱讀席蒙東的《論技術物件的實存模式》讀書會
席蒙東(Gilbert Simondon, 1924-1989)無透過對「獨體化」(individuation),以及「技術物件」(technical objects)在獨體化中扮演的角色的思考,對我們的生存處境,以及我們究竟該如何在這個以「技術」為主導的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開放而靈活的研究。本讀書會將分三次研讀其於去年出版之博士副論文《論技術物件的實存模式》(Du mode d’existence des objects techniques)的英文譯本,並探討其中涉及的種種精彩而有趣的問題。
║時間║ 5月25日(五)、6月8日(五)、6月29日(五)13:30-16:30
║地點║ 北藝大美術學院 F308博班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