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 博班實驗室系列演講 系列I

 

基進臨界

青年學者的美學生存

Radical Threshold: Aesthetic Survival of Junior Scholars

基進,是從根基、基礎、基質之處,重新思索各種實體化具現的可能

臨界,是趨近最大或最小的閾值限度,是發生創造性流變的關渡區間

從基進閾值臨界思考,是在激越界線之前,對界線的限定分析與演示

 

青年,指的不只是從博士候選人到助理教授的研究階段,更是對於研究前沿探索的年輕心態。本系列邀請八位從事臨界思考、跨域實踐的青年學者,談論各自的研究主題,與該主題所延展知識領域、研究方法與方法論,以此與北藝大博班師生相互對話、激盪。更重要的是,作為跨科際的知識生產,青年學者在學術與藝術等場域轉換所必要的美學生存之道。

時間、講者與講題
3月6日
(二)13:30-14:00 
【北藝大博班講堂開場說明】

 

陳愷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館長)

 

楊凱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徐明瀚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

3月6日
(二)14:00-17:00 
【超驗唯物主義方法論】

 

黎子元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

香港01哲學網站主編)

超驗唯物主義方法論

對於不可言說者,哲學家應該保持沉默嗎?突破二十世紀語言哲學所劃定的思想邊界,進而帶著「將語言無法表徵的真實形式化」的問題意識開展思想運動,應該成為當代哲學的首要任務。

超驗唯物主義方法論
3月20日
(二)13:30-16:30
【視界帝國的自然與人造:
媒介、空間與藝術研究方法論】

 

潘律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視界帝國的自然與人造

通過講者的兩個藝術研究項目《基建禮讚》(2016)以及《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運用視覺和表現領域的手段進一步激發和探討材料之間非語言和非邏各斯中心主義式的關聯。

視界帝國的自然與人造
4月3日
(二)13:30-16:30
【身體現代主義

 

于昌民

(愛荷華大學電影系博士候選人,

中國《電影藝術》期刊特約編輯)

身體現代主義

本次演講將聚焦於重構電影身體在理論與歷史上的地位。透過梳理電影理論當中諸多繁雜、相互矛盾的學說(及其哲學根據),我將釐清電影身體的概念範疇,更進一步分析再現的身體與觀眾身體之間的現象學和倫理關係。

身體現代主義
4月17日
(二)13:30-16:30
【現代性與大眾裝飾】

 

彤雅立

(柏林自由大學電影學博士候選人,

譯有《卡夫卡中短篇全集》等書)

現代性與大眾裝飾

作為班雅明與阿多諾的同代人,克拉考爾著重思考與批判的領域在於電影、現代性與大眾文化的關係。其富含左翼視角的美學批判,成為分析威瑪共和時期文化的重要依據,也使後人得以撿拾德國在動盪的歷史進程中,克拉考爾所親歷的都會文化碎片。

現代性與大眾裝飾
5月8日
(二)13:30-16:30
【聲音的治外法權】

 

陳智廷

(香港大學音樂學博士,

現於香港大學任教亞洲電影課程)

聲音的治外法權

以「聲音的治外法權」(sonic extraterritoriality)和「音樂交換」(musical exchange)作為研究王家衛電影、戰時上海電影(1937-45)、戰後香港電影(1945-1960s)的分析工具,這次演講將集中在前者的理論發展與實例分析。

聲音的治外法權
5月24日
(四)13:30-16:30
【現代文學的外邊思維】

 

劉淑貞

(筆名言叔夏,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著有散文集《 白馬走過天亮》)

現代文學的外邊思維

書寫的及物性與及物的不可能性,如何導致書寫像是一種個人復健式的運動,重複追企著那消逝的瞬間點?書寫主體在這樣一種看似徒勞的寫作中,究竟自居於何種位置?書寫是如何以其不可能性重新定義寫作、寫作者,以及肉身的死亡?

現代文學的外邊思維
6月12日
(二)13:30-16:30
【情感技術與物件】

 

楊子樵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曾任美國Room One Thousand 建築人文誌主編)

情感技術與物件

軍事備戰下的物質環境與戰後視覺影像(尤其是對於速度、連結、網絡等形式的再現)有何內在關聯?二十世紀戰後文化對科技現代性的想像,究竟是延續戰爭體制對閱聽大眾的控管?還是隱含了前衛美學的發生契機?

情感技術與物件
情感技術與物件

軍事備戰下的物質環境與戰後視覺影像(尤其是對於速度、連結、網絡等形式的再現)有何內在關聯?二十世紀戰後文化對科技現代性的想像,究竟是延續戰爭體制對閱聽大眾的控管?還是隱含了前衛美學的發生契機?

情感技術與物件
6月26日
(二)13:30-16:30
【「被詛咒的擬真」
以高達《電影史》的文學與電影脈絡為例】

 

陳潔曜 

(巴黎狄德羅第七大學「語言、文學、影像」 研究所文本影像歷史與符號學博士,

2014、2016世安美學論文獎得主)

被詛咒的擬真

面對六十年代方興未艾的羅蘭巴特文本愉悅,帕索里尼以但丁《神曲》地獄篇語言運用為例,認為日常情境中粗俗口語詩意可逾越經院語言結構,提出「被詛咒的擬真」之政治美學脈絡作為回應。

被詛咒的擬真

║主辦║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

║協作║ 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班學生代表黃峻賢、美術學系博班學生代表徐明瀚、音樂學系博班、

舞蹈研究所博班學生代表陳代樾、戲劇學系博班學生代表許韶芸

║技術協力║  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本系列策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徐明瀚 

║視覺構成║ 林耀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