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風景:身體、場所、想像的交織】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2019 系列講座 I] 時空移轉.文化續存
—————————————————————————————————————————
【風景:身體、場所、想像的交織】
〖Landscape: The Intertwining of Body, Place, and Imagination〗
講者: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19年05月20日(一) 15:00-18: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風景不是一個既定的現存物,而是由物質要素、生物環境、身體經驗、空間感所構成的一種整體。談風景,不能脫離風景體驗,且不能只限於身體的視覺經驗,必須是由多重的經驗要素綜合形成。對風景的描述,不是純然地理知識所限,也不會完全等同於藝術表現。從詞彙中交錯的多種學科來看,風景或許恰好就處於藝術(山水畫、風景畫)、地理學(地景)、建築景觀設計、都市計畫、文學(山水詩)的交會地帶。這樣的跨學科特性顯示出風景本身不屬於某一單一課題,風景作為一個概念,就包含了一種帶有交錯網絡的複雜性;為了描述這種風景內部的複雜性,也有必要調整思考模式,進入風景思維。風景並不是只屬於個人經驗,更多的是屬於某些個人、某些群體,甚至是全人類。從風景的角度來考慮,有可能脫開單純的人類中心主義,並從物種的角度來重新思考。
│關鍵詞│場所精神、視域、身體感、動態體驗、自然
│講者│黃冠閔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著有《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2018)、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2017)、《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2014);與風景相關的論文有 “La sensibilité cosmique du paysage chez Gaston Bachelard”(2012)、“Toward a Phenomenological Reading of Landscape: Bachelard, Merleau-Ponty, and Zong Bing”(2012)、〈風景餘生:論舞鶴的《餘生》〉(2012)、〈出入山水間: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2012)、〈迷宮的應許:資訊社會中的風景與影像〉(2013)、〈風景的建制及其問題〉(2014)、”Form of Life and Landscape”(2015)。研究領域為德意志觀念論、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現象學、風景哲學。
│建議閱讀文獻│
Edward Casey, Representing Place.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Maps. Minneapolis: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1979.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 譯),台北:田園城市,1984年。
│講者發表│(僅供學術研究參考)
Comments